尋找病名

病因、病源、機制...

Showing results for: Array

白塞病性鞏膜炎

白塞病(BD)本質是一種慢性複發性全身性血管炎,病因未明,屬於全身免疫性疾病。特徵性的表現為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和眼部炎症。早在「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時代就已發現眼炎、口腔潰瘍和生殖器潰瘍之間的聯繫。直到1937年才由土耳其皮膚科教授Hulusi Behcet第1個認識並闡述了該病的三聯征。

白塞病患者可查出許多免疫異常,但缺乏特異性,可出現循環免疫複合物(CIC)升高、補體水平下降、白細胞增多、冷凝球蛋白和γ-干擾素升高,中性粒細胞的趨化活性增加,以及血清IgA、IgG和IgM升高,血清CD4和CD8的比值由正常的2∶1變成1∶1。急性發作時尚有血沉(ESR)增快,C-反應蛋白(CRP)增高。中樞神經系統受累者,腦脊液蛋白及淋巴細胞增多。1.腦CT檢查 半數以上顯示異常。2.X線檢查 胃腸、肺、骨關節X線檢查及動靜脈血管造影,對協助診斷也有幫助。3.眼底熒光血管造影 有助於確定視網膜和視盤病變的程度。少數患者出現眼前節受累,包括結膜炎、角膜炎、鞏膜炎和鞏膜外層炎。積極治療原發病,避免疾病的遷延。藥物治療:尚無有效的根治方法。與白塞病有關聯的瀰漫性前鞏膜炎使用NSAID聯合秋水仙鹼(colchicine)0.6mg,2次/d,口服有效。但結節性前鞏膜炎,特別是出現前房積膿者,需加短期糖皮質激素治療。與白塞病有關聯的壞死性前鞏膜炎極為罕見。其治療方法與白塞病的視網膜血管炎的治療類似,除短期大劑量使用糖皮質激素外,需另外加用免疫抑制劑如苯丁酸氮芥(chlorambucil),0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