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病名

病因、病源、機制...

Showing results for: Array

腸毒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

腸毒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由腸毒性大腸埃希桿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enteritis,ETEC)引起的腸道傳染病。ETEC是近來人類霍亂樣病人大便中新發現的一組致腹瀉性大腸埃希桿菌,是已開發國家「旅遊者腹瀉」的主要病原之一;是「成人霍亂症候群」的常見原因,也是小兒腹瀉的重要病原,其發病率僅次於輪狀病毒。在孟加拉國,ETEC所致腹瀉佔全部腹瀉的30%~60%,形成區域性流行。302醫院於1982年在國內首次發現本病。

確診必須大便培養大腸埃希桿菌並檢測ST、LT陽性。主要應與霍亂進行鑒別,其次需要鑒別的尚有病毒性腸炎,沙門菌腸炎等。並發脫水,酸中毒等。1.預防醫院內交叉感染。2.應使用多西環素治療,可縮短排菌時間。(一)治療本病有自限性傾向,輕者可不用抗生素治療,重者抗菌治療後可縮短排菌時間,主要選用司氟沙星(司帕沙星)或諾氟沙星合用十六角蒙脫石或小檗鹼。劑量同EPEC之治療。本病治療重點是糾正脫水,酸中毒和低血鉀,輕症可用ORS液,重者需要靜脈補液,首選「5∶4∶1」液,即每1000ml液體加氯化鈉5g、碳酸氫鈉4g、氯化鉀1g。(二)預後ETEC腸炎預後良好,重者有如霍亂樣,中重度脫水,酸中毒,甚至死亡。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