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病名

病因、病源、機制...

Showing results for: Array

腸病原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

由腸病原性大腸埃希桿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EPEC)引起的腸道傳染病。EPEC是早在20世紀40年代認識的一組致腹瀉性大腸埃希桿菌,50年代到60年代為流行性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臨床上稱之為「消化不良」。1983年全國腹瀉經驗交流座談會決定,將EPEC引起之腹瀉,一律稱之為EPEC腸炎,而不稱作「消化不良」。

周圍血象正常或白細胞稍高,大便鏡檢可見少數紅、白細胞,偶可見滿視野,有大量脂肪球。需要與其鑒別的疾病有痢疾、沙門菌腸炎、空腸彎麴菌腸炎、病毒性腸炎和幼兒急疹等。有重度等滲性脫水,代謝性酸中毒,低鉀,低鈣,肺炎,心、肝、腎功能障礙,敗血症等。由腸病原的大腸埃希桿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EPEC)引起的腸道傳染病。EPEC 是早在20 世紀40 年代認識的一組致腹瀉性大腸埃希桿菌,50 年代到60 年代為流行性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臨床上稱之為「消化不良」。1983 年全國腹瀉經驗交流座談會決定,將EPEC 引起之腹瀉,一律稱之為EPEC 腸炎,而不稱作「消化不良」。中醫治療:用山莨菪鹼足叄里穴位封閉可減少便次。胃蛋白酶、胰酶、鞣酸蛋白、中藥肥兒散等,均可促進大便性狀好轉並增加消化功能。對於重症及營養不良患兒,可少量多次輸血、人血白蛋白(白蛋白),以改善全身狀況。藥物治療:1.飲食療法 基本同輪狀病毒腸炎。人乳中的IgA 可阻止需要鐵的細菌如大腸埃希桿菌的生長,故人乳餵養是防治嬰幼兒大腸埃希桿菌腸炎的有效措施。2.抗菌治療 輕型病例可不用抗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