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病名

病因、病源、機制...

Showing results for: Array

鞍結節腦膜瘤

鞍結節腦膜瘤於1899年由Stewart首次介紹,Cushing等於1929年將其稱之為「鞍上腦膜瘤」。包括起源於鞍結節、前床突、鞍隔和蝶骨平台的腦膜瘤。

腰椎穿刺測壓可有增高(晚期),腦脊液化驗細胞數正常,蛋白略有增高。   1.顱骨X線平片 約半數病人頭顱平片可有陽性發現。以鞍結節及其附近的蝶骨平台骨質增生,呈結節增生特徵,有時還可見鞍背骨質吸收,少數出現局部骨質破壞。蝶鞍一般不擴大。   2.CT檢查 鞍結節腦膜瘤在CT片上可見鞍上等密度或高密度區,注射對比劑後腫瘤影像明顯增強,骨窗像可見鞍結節骨質密度增高或疏鬆,冠狀掃描可以判斷腫瘤與蝶鞍、視交叉及頸內動脈的關係。應當指出的是,在CT逐漸普及以後,現在對可疑鞍區病變者多首先採用CT檢查。但對鞍上高密度病變,應注意經腦血管造影與動脈瘤相鑒別,以防術中意外。   3.MRI檢查 其作用與CT相同,但顯示腫瘤與周圍重要結構的比鄰關係更加清楚,而且T2加權像上腫瘤信號的高低將有助於了解腦膜瘤的質地,即T2加權像高信號提示腫瘤含水量較高,質地偏軟;低信號或等信號則表示腫瘤纖維化和鈣化成分較多,質地偏硬,不利於切除。MRA可以幫助了解腫瘤供血情況。   4.腦血管造影 腫瘤較小時,不一定有血管移位現象。中等以上大小腫瘤可有大腦前動脈第一段及前交通動脈向上、向後移位,動脈管腔變細,少數可引起動脈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