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病名

病因、病源、機制...

Showing results for: Array

腸出血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

由腸出血性大腸埃希桿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EHEC)引起的腸道傳染病。EHEC為出血性腸炎之病原,主要有大腸埃希桿菌O157∶H7,是1982年發現的一種致腹瀉大腸埃希桿菌。此外,O26∶H11也可能是病原之一。我國目前尚未見有正式報導。

1.細菌培養分離 提高大便培養陽性率就能提高確診率,影響培養的因素,主要是大便性狀、病程及培養基的選擇。血性便、病程短者,陽性率高;水樣便、病程長,尤其超過7天者,陽性率低。山梨醇-麥康凱瓊脂(SMAC)可提高陽性率。2.免疫學檢測 用單株抗體進行直接ELISA反應檢測O157∶H7大腸埃希桿菌。3.基因檢測 應用EHEC特異性DNA探針,其敏感性、特異性均可達99%;或應用PCR對EHEC DNA序列分析,發現其溶血素AB基因為EHEC特有,其特異性強,敏感快速,3~4h可出結果。其他尚有對SLT1、SLT2兩對寡核苷酸引子同時擴增的多重PCR法,但尚未在臨床廣泛應用。基因檢測可用於臨床研究與流行病學調查。X線檢查可見升結腸和模結腸黏膜下水腫。應與其他大腸埃希桿菌腸炎相鑒別。並發溶血性尿毒症或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預防:本病的預防,除與其他腸道傳染病的共同之處如飯前便後洗手保護食品水源衛生外,重點應加強對冷凍快餐食品的管理,防止食品被污染食用前要充分加熱 。該病主要以西醫治療為主!若要進行中藥療法,則要諮詢專業的中醫醫師。藥物治療:是否應該使用抗菌藥,學術上尚無定論。有學者提出,抗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