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病名

病因、病源、機制...

Showing results for: Array

敗血症

敗血症(Septicemia)是指致病細菌侵入血液循環中生長繁殖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臨床症状為寒戰、高熱、皮疹、關節痛及肝脾腫大,部分患者還可出現煩躁、四肢厥冷及紫紺、脈細速、呼吸加快、血壓下降等。病死率可達30~50%,尤其是老人、兒童、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治療不及時及有併發症者,預後更為惡劣。敗血症伴有多發性膿腫者稱膿毒血症;若細菌僅短暫侵入血流則稱為菌血症。

一般和對症治療:臥床休息,加強營養,補充適量維生素。維持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必要時給予輸血、血漿、白蛋白和丙種球蛋白。高熱時可給予物理降溫,煩躁者給予鎮靜劑等。正確處理局部病灶及各階段的突出矛盾(如感染性休克、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心腎功能不全)亦很重要。病原治療。及時選用適當的抗菌藥物是治療的關鍵。抗生素是首要藥物,應及早採用,未得培養結果之前,常需兼顧G+球菌及G桿菌,選用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卡那黴素或慶大黴素)與青黴素類或頭孢菌素類聯合治療。再針對培養出的致病菌及其對藥物的敏感度,更換最合適的抗生素。革蘭氏陽性球菌感染者可選用青黴素、紅霉素、頭孢菌素等;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則選用慶大黴素、丁胺卡那黴素、頭孢菌素及半合成廣譜青黴素;厭氧菌感染則首選甲硝唑,也可選用青黴素、氯黴素、氯潔黴素等;敗血症確為真菌所致則應選用二性黴素。應注意早期、足量並以殺菌劑為主;一般兩種抗菌藥物聯合應用,多自靜脈給藥;首次劑量宜偏大,注意藥物的半衰期,分次給藥;療程不宜過短,一般三周以上,或熱退後7~10天方可酌情停藥。局部病灶的處理:化膿性病灶不論原發性或遷徙性,均應在使用適當、足量抗生素的基礎上及時行穿刺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