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病名

病因、病源、機制...

Showing results for: Array

巴西紫熱

為1984年首先發現於巴西聖保羅州的小兒急性暴髮型傳染病。臨床表現有高熱、腹痛、嘔吐、紫癜性皮疹、休克等,可很快死亡。90%以上病前半月左右患過化膿性結膜炎。1985年由泛美專家組和美國CDC組成專題研究組,進行了病原學、流行病學、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資料等分析研究,認為系一種新的疾病,命名為BPF。1986年確認從典型患者血、腦脊液、紫癜處分離培養得到的流感嗜血桿菌埃及生物型(Haemophilus influenzae biogroup aegyptius,HIBA)為其病原菌。

1.細菌培養: 應儘早儘快取材做細菌培養。如從血、腦脊液和紫癜處培養出HIBA,即可診斷為BPF。 2.BPF株菌檢測:已知BPF株菌表面都有分子量為25000的菌毛蛋白抗原,用此抗原免疫動物所獲得的特異性抗體,與培養出的HIBA進行免疫試驗,即可區別是否為BPF株菌。如從眼分泌物、鼻咽部培養得到HIBA,則須做細菌鑒定試驗,以確定是否為BPF株。已建立的檢測方法有;①玻片凝集試驗(slide agglutination test):用菌毛抗原的多株抗體進行檢測,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滿意。由於實驗簡便、快速且便宜,巴西已用於BPF是否流行的預報手段。②酶免疫試驗(EIA):用特異性單克隆IgM和IgG2b抗體檢測BPF株特有的分子量為25×103。③乳膠凝集試驗(latex agglutination test,LIA):包被乳膠顆粒為菌毛蛋白的多株抗體,敏感性較單抗高。④斑點免疫檢測法:可直接檢測結膜炎患者眼分泌物中是否有分子量為25×103。菌毛的BPF菌,可更快地得出鑒定結果。   2.血象 外周血白細胞可增多達15×109/L左右,桿狀和分葉粒細胞增多,血小板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