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病名

病因、病源、機制...

Showing results for: Array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首先於1967年日本報告自患痢疾樣腹瀉的大兒童和成人中發現,常誤為菌痢。

同時大便培養所得之大腸埃希桿菌作豚鼠角膜試驗亦陽性。臨床注意與菌痢相鑒別。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的腸外併發症並不多見。1.菌血症 主要見於兒童,有營養不良、鐮狀細胞貧血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國外已有100多例,國內也有少數病例報導,合併菌血症者症状較嚴重,病死率高達46%。菌血症多見於發病後1~2天,抗生素治療有效。2.溶血尿毒症症候群 主要見於痢疾志賀菌感染。有些病例開始時有類白血病反應,繼而出現溶血性貧血及DIC。部分病例出現急性腎衰竭,腎臟大小動脈均有血栓及腎皮質壞死,腎小球及動脈壁有纖維蛋白沉積,約半數病例鱟試驗陽性,多數病例血清中免疫複合物陽性。內毒素血症可能和發病有關,但其他細菌引起的內毒素血症並無類似表現。本病預後嚴重。3.關節炎 多發生於菌痢後2周內,可能為變態反應所致,主要累及大關節,可引起膝、踝關節紅腫、滲液。關節液中有凝集志賀菌的抗體,血清抗「O」效價正常。用激素治療可以迅速緩解。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在多數情況下屬於自限性疾病,多於1~2周內痊癒。預後和下列因素有關:①年老體弱、嬰幼兒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併發症多,預後嚴重;②中毒性菌痢病死率較高,尤其是呼吸衰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