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病名

病因、病源、機制...

Showing results for: Array

大腸埃希桿菌性胃腸炎

腸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包括一大群生物學性狀相似的革蘭陰性桿菌,大多數寄居在人和動物腸道中,其中有些細菌對人類有明顯的致病作用,當宿主機體狀態改變或細菌進入腸道以外的部位,腸道的正常菌群也可作為條件致病菌而引起多種疾病。

1.採集標本 以無菌棉拭子蘸取腹瀉病患者糞便,如無糞便,以浸濕磷酸鹽緩衝液的直腸拭子插入肛門4~6cm(嬰幼兒2~3cm)處,在直腸內旋轉擦取直腸表面黏液後取出,盛於運送或保存液中,如不能及時送檢,樣品應在4℃冷藏保存,但以不超過8h為宜。2.增菌和分離培養 對於大腸埃希桿菌的分離應在初代分離時選用弱選擇性培養基,如伊紅亞甲藍、中國藍薔薇酸式山梨醇麥康凱平板。劃線分離,35~37℃培養18~24h後,觀察菌落形態特徵,選取紫紅色或暗紅色、大小1~3mm、邊緣整齊有光澤、中央凸起的單個菌落進行鑒定,鑒定程序見圖1。3.鑒定(1)初步鑒定:根據菌落特徵、塗片染色的菌形及染色反應,取純培養物細菌作圖1所示生化反應,凡符合於表1所示結果可初步鑒定為大腸埃希桿菌。(2)最後鑒定:一般常規檢驗做到上述初步鑒定即可,必要時可按《伯傑系統細菌學手冊》所列生化反應做出最後鑒定,其中主要的鑒定試驗為:觸酶陽性,氧化酶陰性;發酵葡萄糖產酸產氣或只產酸,發酵乳糖產酸產氣或遲緩發酵產酸,不發酵肌醇;IMVC反應分別為 , ,-,-(佔94.6%);脲酶陰性,H2S陰性,苯丙氨酸脫氨酶陰性,硝酸鹽還原陽性,動力多

Back to Top